茅臺酒高溫大曲的曲糖化力低,并且幾乎沒有酵母菌。在堆積過程中,糖化酶的含量逐步增大,酵母菌數明顯增多,達到每克數千萬至上億個。而且參與發酵的微生物體系與大曲發酵的微生物體系有較大的差異,尤其是產酒酵母都是在堆積過程中富集的。

通過高溫堆積,微生物在消長過程中相互利用,以達到代謝產物具備醬香突出,幽雅細膩、酒體醇和、回味悠長的目的。

堆積發酵的質量直接影響酒的產質量。堆積發酵好,酒的產質量好;堆積發酵不好,酒的產質量不好。

入窖發酵

“開放式發酵”完成后,把酒糟鏟入窖坑進行封存,即開始“封閉式發酵”。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——進入“窖期”。窖坑有3~4米深,能裝15~20甑的酒糟。

大概一個月后,窖坑打開,開始“二次投料”,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第二次投料稱為糙沙,即按照1∶1的比例,加入新的高粱,繼續上甑蒸煮。攤涼后加入曲藥,收堆發酵,然后重新下窖。

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,只為增加發酵時間,裹挾更多微生物。

1個月后,開始第3次蒸煮,這時時間已到了歲末年初,這才開始次取酒。然后,在進行攤涼、加曲、收堆、下窖、蒸煮和取酒的流程,如此周而復始,每月一次,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,共進行9次蒸煮(包括前兩次不取酒的蒸煮),7次取酒,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,酒廠才開始“丟糟”。

剛烤出來的輪次酒,具有刺激感,經過長期貯存后,口味變的醇和、柔順、醬香也更加突出。貯存越久,茅臺酒的酒體越柔順,香氣越幽雅。

每一次出來的酒,香味并不相同,茅臺酒分3種酒體:醬香、醇甜和窖底。第三至五次出的酒好,稱為“大回酒”,第六次得到的酒為“小回酒”,第七次的酒為“追糟酒”。

其中三、四、五次出的酒才好喝,一、二次酸澀辛辣,才后一次發焦發苦。但每一次的都有用處,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。

年進行“盤勾”,就是按照醬味、醇甜、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并同類項,然后再存放3年。

3年后,按照酒體要求進行“勾兌”,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,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,形成一定的口味、口感和香氣效果。勾兌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工序,勾酒師憑借自己的味覺進行搭配,如同五行相克一般,把不同輪次的酒調在一起,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。

茅臺酒的勾兌不同于其他一些白酒,一些白酒為了達到香氣目的會進行其他香味化學成分的添加。

“勾兌”完成之后,才后一項工作是“調味”,一般用到調味酒(往往是年份老的酒)來進行味道的微調。

勾兌調味之后,酒還要分批次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,之后才能灌瓶出廠。出廠日期和勾兌批次,比如茅臺酒,看到的每一瓶茅臺酒瓶帽上的頭兩行數字就是這個原因。完成這些,一瓶茅臺酒才會正式流入到市場,為人們所享用。